2025,中国跨境电商的美国生意变了
2月5日,一位洛杉矶居民收到一封刺眼的邮件:“您的包裹需补缴34.7美元税费”。这个装着中国产服饰的包裹,三周前在某跨境平台下单,如今却因特朗普2月1日签署的行政令,凭空多出超30%的成本。
在政令生效首日,全美有超过200万个小额包裹触发关税征收。然而,在被落实的第4天,这一政令却被突然中断,一时间,局面也变得越发扑朔迷离......
01
政策“组合拳”:一拳比一拳狠
先来说说这美国政府打出的一系列政策“组合拳”。
2月1日,美国宣布对所有原产于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商品加征10%的关税,并取消对价值“低于800美元”的小额货物的“最低限度”关税豁免。
紧接着,2月5日,欧盟宣布,将取消价值低于150欧元包裹的免税政策,并对每个包裹征收额外手续费。
欧美相继取消小额免税政策,这对中国跨境电商来说,尤其是那些以小额商品为主的卖家,无疑是一场灾难。
以前,小额免税政策就像是一把保护伞,让不少小卖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小试牛刀,凭借着价格优势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。
现在这把“伞”没了,买家购买商品的成本增加,很多商家可能就会望而却步,订单量也跟着大幅下滑。
某深圳卖家晒出账单:原本30元/单的物流成本飙升至55元,利润空间被压缩60%。
SHEIN、Temu等平台的全托管卖家们,更是感觉到“天塌了”。
全托管模式本身就依赖于薄利多销,通过大规模的订单来获取利润。小额免税政策取消后,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,不少全托管卖家的日子变得异常艰难。
有些卖家甚至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运营策略,从选品到定价,都得重新规划,这中间的人力、物力成本投入又得增加一大笔。
加以一些政策上的限制,比如对某些品类的严格监管,要求提供更多的产品认证和资料。有的卖家为了通过认证,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准备,结果导致产品上架时间延迟,不得不错过销售旺季。
值得注意的是,关税政策的突然变动,也并没有像美国政府想象的那样顺畅。
2月7日,取消免税政策的新规就被突然暂停。
究其原因是,短短几天里,已有超百万件包裹堆在当地海关,增加成本的同时也大大延长了通关时间。一时间,美国相关执行部门陷入混乱。
不过,亦有专家推测,暂时恢复小额包裹免税,只是为了给美国相关部门留出调整的时间,以制定出可行的执行方案,额外加征的10%关税也并没有被取消。
换句话说,这个政令的恢复只是暂时的,待支持系统上线,小额商品将不再享有免关税待遇。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外贸人而言,对美国出口的成本上升,始终是一个需长期面临的挑战。
02
有人坚守,有人“跑路”
关税政策的变动,让中国跨境电商在美国市场感受到了阵阵“寒意”。
由于政策变动导致商品价格上涨,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在下降。不少卖家反映,订单量明显减少,以前每天能接到几百单的店铺,现在可能只有几十单,甚至更少,导致销售额大幅下滑。
市场份额也在不断被挤压。美国本土或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,趁着中国跨境电商受政策影响的这段时间,纷纷发力,抢占市场份额。中国卖家们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,正在一点点被蚕食。
与此同时,一些卖家之前为了备货、运营等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,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。他们不得不减少库存,降低采购量,这又进一步影响了产品的供应和销售,形成了恶性循环。
有深耕跨境多年的卖家指出,随着小额跨境贸易的“免税红利”彻底终结,中国跨境电商的物流成本将上升20%-30%。
而中小跨境电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在于通过极低物流成本实现终端零售价仍显著低于美国本土商品。取消豁免后,假设平均关税税率提升至15%-25%,其商品价格优势将缩水30%-50%。
在这场风暴之下,有一些卖家选择坚守,积极调整运营策略,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,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,以应对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。
他们不再仅仅依赖于低价竞争,而是通过打造品牌,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,来吸引消费者。
比如,一些服装卖家开始注重设计和面料的选择,推出更具差异化的服装款式;家居用品卖家则加强产品的功能性和环保性。
也有一些卖家在这场风暴中选择了“跑路”。
由于无法承受政策变动带来的压力,这些卖家干脆放弃了美国市场,关闭店铺,甚至拖欠供应商货款和员工工资。
还有一部分卖家处于观望状态,他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。既舍不得放弃美国市场这块曾经的“肥肉”,又担心继续投入会面临更大的风险。
不过,专家认为,不必过度恐慌,因为中国产品的优势,短期内依然无可替代:
“中国跨境企业的成功,并非仅仅依靠低价,更在于其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,即使失去了小额豁免的优势,他们依然可以通过优化运营模式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来保持竞争力。”
03
关税震荡之下,卖家们如何自救
面对接二连三的政策突变,中国跨境卖家们纷纷开始自救。
部分卖家将目光投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,如东南亚、非洲等尚未收紧免税政策的地区,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。
一些卖家则开始重视供应链优化,降低采购成本,提高物流效率,通过建立稳定、高效的供应链体系,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。
还有卖家尝试转型升级,抛开过去那种低价、低质的老路,转向注重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,加大在研发、设计、营销等方面的投入,提升产品的竞争力。
但转型并非一蹴而就。从低价竞争转向价值竞争,需要卖家在产品研发、品牌建设上持续发力,对于一些习惯在低价中躺平的卖家来说,是不小的挑战。
要知道,10%的关税势必会淘汰掉一批企业,但同时也能催生出一个更强大的行业生态。
也许,这场关税风暴刮走的不仅是薄利卖家,更是中国制造依赖成本优势出口的旧时代。
留下来的玩家,正在书写跨境电商2.0的新剧本——用品牌溢价对抗关税壁垒,用本土运营穿越政策迷雾。
跨境电商的下一站,不在洛杉矶港口,而在每个卖家的战略重构之中。
This article is from Xinzhi self-media and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and positions of Business Xinzhi.If there is any suspicion of infringement, please contact the administrator of the Business News Platform.Contact: system@shangyexinzhi.com